江城形胜,山上有黉
殿宇巍巍,华盖峨峨
碰撞与交融
——中西合璧的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年3月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始建于20世纪三十年代,是武汉大学优秀历史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中的经典案例,是东西方建筑文化体系碰撞与交融的文化精品,具有中西合璧、西式为主的显著特征。
本文从规划布局、平面形制、空间构成、结构体系以及建筑装饰等五个层次展开论述,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中西合璧、西式为主的独特风貌。
1概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狮子山等十余座起伏的山丘之间。工程于年3月开工建设,年竣工,主要有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学生宿舍、饭厅、俱乐部、名人故居以及国立武汉大学牌坊、六一纪念亭等15处26栋建筑,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多公顷。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是中国近代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大学校园建筑,是全国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堪称我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
其中,老图书馆由开尔斯设计,上海六合营造公司中标承建,年10月开工,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平方米。后改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典藏部,现用作武汉大学校史馆。
2.规划布局
2.1“轴线对称、主从有序”辨析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贵中尚和”,强调轴线对称、主从有序。其中官式建筑的代表比如北京紫禁城、明长陵等,民间建筑如广东佛山陈家祠、金溪游垫总宪第等。但是,无论是武汉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还是老图书馆局部的规划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皆不相符。
其一,传统的的轴线对称绝大多数只有一条贯穿整体的轴线,重要建筑按照礼制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展开,而不会出现平行或者交叉的多条轴线,比如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以及佛山陈家祠的中轴线等。而武汉大学建筑布局中的轴线存在交叉与平行的现象,工学院与理学院形成的南北轴线同大礼堂和体育馆之间的东西轴线相交叉,樱顶建筑群的轴线同工学院与理学院形成的南北轴线近似平行关系,因而也不存在主轴线。(其中,大礼堂因故未能建成,图纸上大礼堂所在位置现为武汉大学人文馆)。
其二,传统的主从有序是基于一条轴线上的主从有序,包含两个层次。即轴线上的建筑相对于没有位于轴线上的为主,轴线上的建筑依据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也分主次。但是武汉大学建筑布局分散,主从关系不明朗。
由此看来,轴线对称、主从有序所针对的规划布局方式在武汉大学的建筑布局中体现的并不明显,相反,西方建筑体系中的几何式构图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
2.2“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辨析
关于“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的辨析偏向于宏观层面,关于“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辨析更加注重老图书馆建筑单体研究。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央殿堂、四隅崇楼”建筑式样的典型案例,武汉大学内最接近这一形制的当属老工学院,而老图书馆的建筑形制与“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形制相差较远,反而更接近于西方传统教堂的集中式布局样式(后文部分还会加以论述)。
“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核心意涵很明显,首先是规模较大的建筑单体或建筑联合体,其次四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形制相同(屋顶是显著特征),用以拱卫位于中央的殿堂,四隅同中央的屋顶之间隔开的适当的距离,使建筑更加庄重大气。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央为重檐庑殿顶的中央殿堂,四角为相同的重檐四角攒尖顶,武大校内的老工学院,中央为重檐四角攒尖式样的主体建筑,四角为单檐歇山式样的辅助建筑,开合有致,庄严大气。
而老图书馆的形制,更加接近西方古罗马教堂的集中式布局。即由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围绕一个大的占主导地位的中心空间构成。处于中心主导空间一般为相对规则的形状,应有足够大的空间体量以便使次要空间能够集结在其周围;次要空间的功能、体量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同,以适应功能和环境的需要。
2.3本章小结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无论从群体规划还是单体布局上来讲,与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都是有相当差别的,体现的更多的是西方古典几何式构图与集中式布局。但是,为什么老图书馆能被世人所接受所颂扬?那是因为东西方的不同的传统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至少在追求秩序与均衡上是一致的,正式这一重要的一致性,使得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使得老图书馆能够成为经典之作,这也正是东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的结果。
3.平面形制
中国传统建筑平面不外乎单槽、双槽、分心槽与金厢斗底槽,老图书馆的平面形制没有出现过,至于“工字形”平面的说法也与中国传统中数量较少的工字形平面没有关系。它的平面形制源自西方教堂中的集中式平面布局,而后基于功能理性要求,集中辅助用房位居于中央阅览室周边,形成了独特的工字型平面。
中国传统建筑中存在有少量的工字型平面,现存的明清民居中也有少量的工字形平面部分。但是,老图书馆的工字形平面与它们基本没有关系。
前后两殿相重,中间以通廊相连,构成工字型平面的殿或厅。多见于唐宋以来各个时期的绘画、寺庙壁画及少部分实物遗存等。现存明清建筑中如金溪游垫胡氏祠堂也存在工字型平面,中间联系部分为风雨亭一座。
由此可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出现的工字型平面,中间部分常为通廊或者风雨亭等交通联系部分,平面上不起主要作用。而老图书馆的工字型平面中间为通高的阅览大厅与学术报告功能部分,是建筑的核心位置。
4空间构成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的内部空间构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不曾出现过,设计师将图书馆的文化特性与教堂的庄严神圣相结合,内部空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了丰富的划分,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设计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中不会将图书馆放在建筑群的中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与国家档案馆石渠阁相对而立,居于轴线两侧。清代藏书如文渊阁等也不过是传统的歇山式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空间较为丰富的当属楼阁式建筑,简单的情形即多层平面相叠加如,稍微复杂的如佛宫寺释伽塔,会出现结构暗层,再复杂一些的比如独乐寺观音阁的观音塑像二层通高等等,都属于比较简单的空间构成。
老图书馆空间形制则丰富得多。地下一层,地上中央两层,利用中央阅览大厅周环的空间辟为四夹层。合大厅之上的顶层,是为五层。建筑面积平方米。由于发展了的新功能需要,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上突破了中国古典建筑相沿的陈式。第一层,从南面的主入口和东、西侧入口通过环行内廊以达目录、检索、出纳台一一与中央大阅览厅〈兼作学术报告厅〉直通。台左右为多层书库〈层高2.4m,可存书50万册)。廊四隅切角之外设半圆弧梯以与上、下层通.其平、剖面设计、组合,尺度紧凑、灵活、便适、经济,无猥涩之弊,手法是为高超。以此馆为主体的这一建筑组群,其造型构图以中国古典建筑形式为基调,处处精心,秀而多致。
5.结构体系
武汉大学的老图书馆的建筑结构体系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组合钢桁架结构,外观视觉效果只是仿传统木结构而已。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出现在近代,通常认为法国园丁约瑟夫·莫尼尔于年发明钢筋混凝土并于年取得相关专利。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年之后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
钢筋混凝土在中国的应用开始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建于30年代的老图书馆主体能够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且仿木结构,加之八角歇山顶与阅览室平屋顶使用钢桁架,在当时是处于时代前列的。
6.建筑装饰
老图书馆八角歇山屋顶、转角歇山屋顶以及连脊歇山屋顶的外观,混凝土仿木结构式样的斗拱、雀替、柱础以及诸多其他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装饰,在直观层面上给人以强烈的中国式印象。建筑装饰处理的成功对于老图书馆达到中西合璧的设计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老图书馆的中央在最初的设计中不是八角歇山式大屋顶,而是四角攒尖,反倒两旁的文学院与法学院为等级较高的重檐歇山。后来的设计中,老图书馆屋顶改为八角歇山,两旁的文学院与法学院的屋顶接近盝顶式样。
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凯尔斯不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等级规定,没有设计庑殿顶或歇山顶,而是采用了少见的八角歇山式。对于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主动地摆脱单一轴线限制、摒弃封建等级观念,本身即是一种进步。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屋顶等级的划分知识相对于设计传统建筑而言属于比较简单的内容,这方面出错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相反,最后选择的八角歇山顶原因主要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外在特征以及与环境相融合的要求。老图书馆中央为接近方形的阅览大厅,覆盖攒尖式屋顶则会更加高耸,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建筑气质也不够稳重。传统的庑殿式或歇山式常为矩形,不适合覆盖在方形空间上方,而八角歇山平面为八边形,接近方形,气质更加稳重,设计高度要求不高。
从与环境相融合的角度来看,老图书馆是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中的制高点,武汉大学所处的十几座小山包都比较平稳,尤其是狮子山相对高度仅数十米,八角歇山式屋顶因其稳重而不尖耸,能与校园环境相适应。
老图书馆的整体装饰构、饰件多从材料原色,不施彩绘,朴实庄重。屋顶敷绿色琉璃瓦,益与校内园林景色协调。南面之主入口为三间,单洞门,用西式双联廊柱,却运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雀替、额彷等部件。单檐歇山顶,凡瓦作及檐下斗拱之制俱参照清式,有所变通。中央主体,顶层为八边形,颇含古阁藏书之趣。顶层平台的南角隅立有粗大的隅石,北角隅立小塔,倍增情趣。其间护栏系以左右钩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脊结合,产生了“搏脊”的效果,加强了画面的气势。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颇遵清制.北面的书库,地下层外墙有收分,上立钩阑,形成高大的“台座”;两库间的联结体处理:地下层外墙有以方窗为单元组合的大片玻窗,第二层联结体之“博脊”上方中央有以五窗突起的“阁楼”,再上方有横列的浮雕饰,与左、右的方块纹饰相应。书库及其联结体亦用单檐歇山屋顶,但略去了檐下的斗拱。
7结语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是东西方建筑文化体系碰撞与交融的文化精品,具有中西合璧、西式为主的显著特征。规划布局侧重于西方的几何式构图与轴线的运用,同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有一定相关,平面形制与空间构成源自西方建筑体系中的集中式布局与教堂空间,结构体系完全是新技术与新材料,造型方面仿木结构建造,建筑装饰部分基本上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局部为西方样式。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与渗透融汇的佳例之一,亦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仿建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对于中国建筑近代化的探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