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全国市场首单“人力资本”证券化项目、全国首创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模式、全省率先建成并上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全省首创“信保贷”……翻开烟台自贸片区金融创新成绩单,一个又一个“全国首创”“全省首创”集中亮相,令人振奋。
烟台自贸片区金融改革开放步入纵深化,自成立以来,片区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丰富基金、保险、担保、银行等金融生态,以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推动科技创新“百花齐放”、产业发展大幅提速、资本对接便捷增效,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产生强大耦合效应。
金融科技联动
实现“1+12”倍增效应
烟台一诺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键合丝和焊接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电子封装、半导体新品制作等多个领域。为缓解疫情期间企业资金周转困境,烟台自贸片区先后为其提供“人才贷”“信保贷”“成果贷”等余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科技创新是烟台自贸片区锚定的发展方向之一,处于创新前沿的科技型企业,然而受制于‘轻资产、少信用、高成长、高风险’的自身特点,往往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成为其发展的最大掣肘。”烟台自贸片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烟台自贸片区推动设立了5家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支持10家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自助创新金融支持中心”,将金融信贷由过去“看过往、看股东、看资产”转变为“看未来、看团队、看技术”。
金融开放与服务是烟台自贸片区重点推进的创新事项,烟台自贸片区坚持走“实体经济+金融”改革路径,为企业积蓄发展势能。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在全省率先建成并上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企业经营信息和涉企政务数据,建立多元化、科学化、认可度高的信用评价模型,助力轻资产、重智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为不同成长类型的企业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针对跨国企业,降低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设置门槛;针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实施科信贷、成果贷、人才贷,率先推出“投保贷补”联动融资模式;针对中小微企业,全省首创“信保贷”,设立3亿元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开展业务62笔、发放贷款2.56亿元。
金融业务方面,积极推进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累计57家企业支付金额7.76亿美元,全省最多;推行跨境离岸直贷业务,为区内企业提供海外直贷融资,通过汇率锁定避免浮动风险;完成首笔“单一窗口”电子汇总征税保函业务,涉及金额2.5亿元。
烟台自贸片区还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证券化融资手段,将科技型企业的“知本”转变为“资本”。今年1月15日成功发行的“业达智融-烟台开发区知识产权(人力资本)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开启了全省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先河,也成为国内首个人力资本概念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该计划以16家高新技术企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底层资产,16家企业以独占许可专利的方式,将持有的特定专利授权给区属企业业达租赁后,业达租赁反授权给企业,为企业中长期融资3亿元。
首创信贷模式
贯通特色产业发展“血脉”
海洋产业是开发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所建立起的优势产业,打好“海洋牌”,在“经略海洋”上谋求更大突破,也是烟台自贸片区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烟台自贸片区发挥海工装备产业和技术优势,创新开发深远海智能网箱,引领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但海洋牧场网箱平台属于新生事物、新型装备,确权颁证、资产入账、抵押贷款、安全监管等都曾无据可依,成为新兴业态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瓶颈,烟台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模式,通过政府确权、保险增信,让银行放心贷、安全贷。“去年8月,恒丰银行烟台海洋产业特色支行正式挂牌运营,成为国内首个聚焦海洋信贷供给的特色支行。省市有关部门、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等携手并进,为海洋牧场提供了一套从贷前准入、平台确权,到贷中、贷后管理,再到保险缓释的全流程闭环式融资解决方案。目前已为海洋牧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3.7亿元,为烟台重点项目‘百箱计划’一期四座网箱提供项目贷款授信2.5亿元。”该负责人介绍。
针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尤其是深远海智能网箱前期投入高、风险大,且远离海岸线,养殖经营风险远远高于近海养殖实际。烟台自贸片区通过制定全国首个建造技术规范,建立了海洋牧场智能网箱等所有权登记颁证机制,使其成为可抵押物。同时,会同保险机构,以有效浪高为保险责任,国内首次将遥感气象指标用于海洋保险产品,建立海洋牧场风险评估模型,在政策性补贴支持下,落地全国首单海洋牧场“保险+信贷”产品,为海洋牧场智能网箱养殖提供个性化定制保险方案。
“一证一险”信贷模式的推行有力带动了海洋金融产业的完善,烟台自贸片区内各金融机构纷纷开展海洋特色业务,累计为相关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4亿元、信贷3.25亿元,推动“耕海一号”“国鲍一号”等国内首台套、多类型产品的推出。
撬动资本力量
打造企业上市“自贸板块”
年11月9日,随着一声鸣锣,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荣昌生物也因此成为年全球生物技术IPO募资最高的上市公司,也是迄今为止全球第二大生物技术IPO。
企业上市是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烟台自贸片区抢抓资本市场发展机遇,积极构建以政策引导、资源培育、服务保障为重点的工作体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是最好的佐证:截至目前,烟台自贸片区累计上市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61家。
围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和大数据、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潜力产业,烟台自贸片区加大市场主体孵化和引进,建立了“行业主管部门+独立园区+镇街”互为补充的“优苗”“青苗”发掘机制,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按照政策优先享受、生产要素优先安排、问题优先解决和审慎监管的“三优先一审慎”原则,纳入后备资源重点培育,推动企业规范改制、提高发展质量。
同时,按照“上市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分梯次推动企业多层次对接资本市场,重点支持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科创板、创业板。目前,后备企业近50家,13家企业列入省级后备企业库,其中3家企业已向证监会或证交所申报上市材料,5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备案。
秉持“上市是起点”的理念,烟台自贸片区持续跟进服务,鼓励上市公司用好、用活、用对资本市场力量做优做强,实现上市一家公司、做大一个总部经济、带动一个产业链条。发力资本市场,烟台自贸片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上市企业板块。
记者:刘少宁编辑:孙萌萌责编:邱晰监制:郭传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